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经验做法成效
㈠ 如何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回来的。它答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来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是部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它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及其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是行政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㈡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高官落马事件频频发生,国外安然公司的破产、巴林银行的倒闭、国内巨人集团的倒塌、银行屡现惊天大案等,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失灵有关。笔者结合实际谈谈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想法。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能等同于会计控制 目前,不少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其实,内部控制从管理结构上来看,可由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构成。会计控制主要是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控制;管理控制则是为保证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业务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业务目标的实现进行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层次,而内部管理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框架层次。这两个方面相互依托,纵横交织,相互制约,形成了有效运行的单位内部管理的控制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控制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开展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以使单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但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只能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此,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注意管理各层面权力配置合理、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与制衡机制,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单位的总目标。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奋斗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管理观念,设立并遵守内控制度。同时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灵活运用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各种管理控制方法,重视控制点和控制措施。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业务的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后控制力度 目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全过程的。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的控制则是让单位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单位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单位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单位的最终目标。 总之,内部控制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李金华审计长要求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的的确确是每个单位的当务之急。■
㈢ 内控做了哪些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了哪些方面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效
(一)进一步加强干部对防控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加强干部的教育,统一思想专,提高认识,属大力宣传防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确引导干部加强内控、防范风险意识,纠正干部对防控机制建设的不理解、不配合等错误认识和倾向,增强干部对防控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干部充分认识加强防控机制建设,是应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加强权力运行的监控制约,打造廉洁、高效的税务干部队伍,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防范税务部门行政管理和税收执法两权运行风险的重要保证。认识到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出于对干部的爱护和保护,就是要我们的干部在履职、执法、廉政方面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
㈣ 如何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一般都是根据这个制定。
㈤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如何做深做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从静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从动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理解这个概念,还应当注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将对象范围界定为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非经济活动的风险暂时还不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活动通常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等。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四项。
做好内部控制需要组建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职责包括:为内部控制
建设项目提供总体指导;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就关键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沟
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并控制项目进度;推进解决内部控
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内部控制建设阶段性成果进行复核与确
认。
㈥ 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三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服务目标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1.合法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合法合规2.安全性——资产安全3.可靠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4.效率性——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5.风险防范——排除障碍实现单位发展战略(二)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为,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发挥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环节,也会变得无用。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内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范颠覆性风险。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平衡,制约对象是权力,权力分配合理,约束适当是内部控制的难点。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效率,风险大的业务,首先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兼顾运营效率。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内部控制不能拷贝,也不能克隆。别人的成功经验,拿过来不一定能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等,内部控制要随之变动。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成本小于效益,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法则。(三)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包括的要素1.内部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2.风险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3.控制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政策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4.信息与沟通——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5.内部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