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劉禹錫學校招聘
Ⅰ 哪位朋友知道:劉禹錫「面對大海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是那首詩中的全詩是什麼謝謝
劉禹錫在和州被知縣刁難了嗎?——《陋室銘》寫作背景考證
網上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給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 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於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並請人刻於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
這個故事被一些出版物收錄,許多中學語文老師的教學中也引用了這個故事,河北電視台著名的國學節目「中華好詩詞」第三季也考到這個知識點,考查了上文中的兩聯和《陋室銘》的寫作次序。
但是這個故事很可疑,在史書中未見有記載,正式出版的劉禹錫的有關傳記、資料中都難覓蹤跡。尤其是劉禹錫在和州所任官位是刺史,這是中學教科書和史書都明確註明的。因此有很多學生也提出疑問劉禹錫在和州到底當的是什麼官?真的被知縣刁難了嗎?
仔細考察史料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故事中有很多錯誤的地方。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順宗李誦於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劉禹錫是唐順宗永貞革新的重要人物,但是唐順宗身體很差,病重,八月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唐順宗的永貞革新得罪了很多人,繼位的唐憲宗李純也不喜劉禹錫等人,九月劉禹錫被貶連州刺史,再貶劉禹錫為朗州司馬,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本來這是一次重新被朝廷重用的機會,然而劉禹錫在重回長安時所作詩「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被當朝宰相武元衡、唐憲宗等認為有譏諷之意,被朝廷派往偏遠之地播州去當刺史,幸有朝廷重臣裴度、好友柳宗元諸人求情幫助,改為連州(現廣東清遠市下縣級市)刺史。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憲宗暴死,唐穆宗李恆繼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唐穆宗將父皇唐憲宗的一些親信和寵臣則分別處以殺罰貶斥。唐穆宗即位後原來被貶的一些官員也紛紛升職,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夔州在當時是比連州要條件好一些的地方,接近上州的地位。長慶四年(824年)夏,劉禹錫又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和州在元和九年(811)就是上州,就在南京的邊上,所以這是明顯的升遷。穆宗時期的很多要員如宰相李程、吏部尚書崔群等都是劉禹錫的好友。所以從歷史來說,劉禹錫是升遷到和州來做官的,前景光明。
再從官位來看唐朝時刺史是一州的最高官,和太守沒什麼區別。劉禹錫在《金陵五題》的序中就有這么兩句: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後為歷陽守,跂而望之。「為歷陽守」指的就是做和州(又名歷陽)刺史,等同於太守的官職。從官職上來看和州也沒人能刁難劉禹錫。劉禹錫在和州時留下的詩文很多,質量也很高,除了《陋室銘》還有《金陵五題》中的《石頭城》、《烏衣巷》這兩首唐詩中的名篇。從這時劉禹錫給皇帝的上表《和州謝上表》等文獻來看,劉禹錫確實也是當時和州的主政官員,因此也不存在被某位知縣為難的可能性。
唐朝時州以下有縣,有縣令、縣丞等官職,唐朝時縣里的其他正式官員代理縣令為知縣事,是「代縣長」的意思,也就是「知縣」一詞的起源。明、清時知縣方才成為正式官職,為一縣的正式長官。
《陋室銘》也不是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的。劉禹錫只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表達出自己高潔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精神。劉禹錫被縣令趕到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只是後來民間故事中普通老百姓的一種想像。古代人口密度不同於現代,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普通家庭也不會住在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在過去是無法燒鍋做飯的,作為上州和州的最高長官更不可能住在這種環境中。語文老師的教學中如果引用這個故事一定要說明這不是史實,故事中的兩幅對聯也不見於正式的文獻,應該也是杜撰的,國學知識競賽中也不應該以此作為文學知識的考題。
網頁鏈接
Ⅱ 劉禹錫是否在和州當過通判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順宗即位。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但由於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
Ⅲ 當年劉禹錫遭貶,被和州縣令「欺負」,他是怎麼應對的
面對不公,當時的劉禹錫並沒有去抱怨、報復,他還因此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的做法是寫出」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詩句,還貼在大門上當成對聯。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凄慘慘戚戚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時光,回來已經不是舊日的光景,物是人非,很多老朋友已經見不到了,但是所謂歲月如梭,劉禹錫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難過,自己雖然遭遇不幸,垂垂老矣,但依然會振奮精神,熱愛生活,直面慘淡的人生。
人們常說,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不屈服,劉禹錫正好能詮釋這句話。他是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Ⅳ 劉禹錫被貶謫在和州任司馬還是刺史
你好,對你的提問,我認為劉禹錫被貶之後是刺史。
Ⅳ 安徽馬鞍山和縣劉禹錫實驗學校如何
有這個學校嗎?我就在和縣啊,從來沒有聽過,,,呃呃呃,可能有我沒聽過吧,,,
Ⅵ 誰知道劉禹錫的奇人奇事!急!!!
1、
劉禹錫游玄都觀
王叔文實行改革的時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還有不少大臣嫌王叔文地位低,辦事
專斷,也對他不滿,到了唐憲宗即位,大夥都紛紛攻擊王叔文。原來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個
官員,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黨。憲宗下了詔書,把韋執誼等八個人一律降職,派到邊遠地
方當司馬(官名),歷史上把他們和王叔文、王伾合起來稱作「二王八司馬」。
「八司馬」當中,有兩個是有名的文學家,就是柳宗元和劉禹錫。柳宗元擅長散文,劉
禹錫善於寫詩,兩個人又是很要好的朋友。這一回,柳宗元被派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劉
禹錫被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永州和朗州都在南邊,離開長安很遠,那時候還是荒僻落
後的地區。要是換了一些想不開的人,心情是夠難受的。幸好他們都是很有修養的人,他們
相信自己的作為是正直的,失敗了也不那麼懊喪。到了那裡,除了辦公以外,常常游覽山
水,寫寫詩文。在他們的詩文中,常常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也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疾苦,像
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就是在永州寫的。
兩個人在那裡一住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們來,覺得這些都是有
才乾的人,放在邊遠地區太可惜了,就奏請憲宗,把劉禹錫、柳宗元調回長安,准備讓他們
留在京城做官。
劉禹錫回到長安,看看長安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朝廷官員中,很多新提拔的
都是他過去看不慣、合不來的人,心裡很不舒坦。
京城裡有一座有名的道觀叫玄都觀,裡面有個道士,在觀里種了一批桃樹。那時候正是
春暖季節,觀里桃花盛開,招引了不少遊客。有些老朋友約劉禹錫到玄都觀去賞桃花。劉禹
錫想,到那裡去散散心也不錯,就跟著朋友們一起去了。
劉禹錫過了十年的貶謫生活,回到長安,看到玄都觀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觸,回來以
後就寫了一首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劉禹錫的詩本來挺出名,這篇新作品一出來,很快就在長安傳開了。有一些大臣對召回
劉禹錫,本來就不願意,讀了劉禹錫的詩,就細細琢磨起來,裡面到底有什麼含意。也不知
道哪個說,劉禹錫這首詩表面是寫桃花,實際是諷刺當時新提拔的權貴的。
這一下子可惹了麻煩,唐憲宗對他也很不滿意。本來主張留他在京城的人也不便說話
了。劉禹錫又被派到播州(今貴州遵義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馬高一級,似乎是提升,但
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遠更偏僻,那時候還是人煙稀少的地方呢。
劉禹錫家裡有個老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需要人伺候:如果跟著劉禹錫一起到播州,
上了年紀的老人受不了這個苦。
這可叫劉禹錫太為難啦!
這時候,柳宗元在長安也呆不住了,朝廷把他改派為柳州刺史。柳宗元得知劉禹錫的困
難情形,決心幫助好朋友。他連夜寫了一道奏章,請求把派給他柳州的官職跟劉禹錫對調,
讓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誠,使許多人很受感動。後來,大臣裴度也在唐憲宗面前替劉禹錫
說情,憲宗總算答應把劉禹錫改派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以後,劉禹錫又被調動了好
幾個地方。過了十四年,裴度當了宰相,才把他調回長安。
劉禹錫重新回到京城,又是暮春季節。他想起那個玄都觀的桃花,有心舊地重遊。到了
那裡,知道那個種桃的道士已經死去,觀里的桃樹沒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滿
地長著燕麥野葵,一片荒涼。他想起當年桃花盛開的情景,聯想起一些過去打擊他們的宦官
權貴,一個個在政治爭斗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頑強地堅持自己的見解。想到這里,他就
又寫下了一首詩,抒發他心裡的感慨,詩里說: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花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一些大臣聽到劉禹錫寫的新詩,認為他又在發牢騷,挺不高興,在皇帝面前說了他不少
壞話。過了三年,又把他派到外地當刺史去了。
2、
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如今,劉禹錫當年的陋室位於安徽和縣城中,3幢9間呈品字狀的房屋,斗拱飛檐,白牆黑瓦,典雅古樸,靜謐靈秀。石鋪小院綠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蘊秀,令人似乎嗅到濃郁的翰墨馨香。院內東側小巧精緻的亭內,立有「《陋室銘》碑石」,上刻流傳千年的《陋室銘》全文,字為書法家孟繁青所書,風骨端凝,清秀悅目。主室正中,有劉禹錫立像一尊,瀟灑莊重,上懸「政擢賢良」匾額。陋室佔地不廣,踱步其間,似覺人與自然在此得到凈化。
《陋室銘》通篇81字,情與景會,事與心諧。細讀此銘,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接納文人墨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抒發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劉禹錫為官,清廉無私,勤於政務,關心民生;為文,超世出塵,大智大睿,為後人留下許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詩歌和散文。
Ⅶ 劉禹錫是否被貶和州通判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憲宗暴死,唐穆宗李恆繼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唐穆宗將父皇唐憲宗的一些親信和寵臣則分別處以殺罰貶斥。唐穆宗即位後原來被貶的一些官員也紛紛升職,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夔州在當時是比連州要條件好一些的地方,接近上州的地位。長慶四年(824年)夏,劉禹錫又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和州在元和九年(811)就是上州,就在南京的邊上,所以這是明顯的升遷。穆宗時期的很多要員如宰相李程、吏部尚書崔群等都是劉禹錫的好友。所以從歷史來說,劉禹錫是升遷到和州來做官的,前景光明。
再從官位來看唐朝時刺史是一州的最高官,和太守沒什麼區別。劉禹錫在《金陵五題》的序中就有這么兩句: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後為歷陽守,跂而望之。「為歷陽守」指的就是做和州(又名歷陽)刺史,等同於太守的官職。從官職上來看和州也沒人能刁難劉禹錫。從這時劉禹錫給皇帝的上表《和州謝上表》等文獻來看,劉禹錫確實也是當時和州的主政官員,因此也不存在被某位知縣為難的可能性。網頁鏈接
Ⅷ 劉禹錫筆下的陋室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的哪個縣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所著,被選人初中語文課本第二冊。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貞元九年(793)擢進士第,授監察御史。順宗時,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以後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陋室銘》作於政治革新失敗之後,表現了作者不慕榮華富貴,潔身自好的品格。
關於劉禹錫陋室的處所,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河北定縣(舊中山郡),一說在安徽和縣(舊和州)。定縣說的理由是,該縣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和縣說的根據是,劉曾任和州刺史,和縣城中也有一陋室。
Ⅸ 劉禹錫的房子很簡陋嗎﹖
也不算是,只是被貶之後與當地縣官不和,一度換居,居住條件也就越來越差了。寫了《陋室銘》不過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還是表明他並不因此而覺得簡陋。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