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應聘文言閱讀答案
A. 《明史チ6ᆭ1郭應聘傳》文言文閱讀
郭應聘,字君賓,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郎中,出為南寧知府。遷威茂兵備副使,轉廣東參政。從提督吳桂芳平李亞元,別擊賊首張韶南、黃仕良等。遷廣西按察使,歷左、右布政使。隆慶四年大破古田賊,斬獲七千有奇。已,從巡撫殷正茂平古田,再進秩。
正茂遷總督,遂擢應聘右副都御史代之。府江瑤反。府江上起陽朔,下達昭平,亘三百餘里。諸瑤夾江居,怙險剽劫。成化、正德間,都御史韓雍、陳金討平之,至是攻圍荔浦、永安,劫知州楊惟執、指揮胡翰。事聞,大學士張居正奏假便宜,寓書應聘曰:「炎荒瘴癘區,役數萬眾,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則余賊破膽。」應聘集土、漢兵六萬,令總兵官李錫進討。未行,而懷遠瑤亦殺知縣馬希武反。應聘與正茂議先征府江,三閱月悉定,乃檄錫討懷遠。天大雨雪,無功而還。
懷遠,古牂牁,地界湖、貴靖、黎諸州,環郭皆瑤,編氓處其外。嘉靖中,征之不克,知縣寄居府城,遙示羈縻而已。古田既復,瑤懾兵威,願服屬,希武始入其地。議築城,董作過峻,瑤遂亂,希武見殺。及是,師出無功。應聘益調諸路兵,鎮撫白杲、黃土、大梅、青淇侗、僮,以孤賊勢,而錫與諸將連破賊,斬其魁,懷遠乃下。事皆具錫傳。初議行師,錫以陽朔金寶嶺賊近,欲先滅之。應聘曰:「君第往,吾自有處。」錫行數日,應聘與按察使吳一介出不意襲殺其魁。比懷遠克復,陽朔亦定,乃分遣諸將門崇文、楊照、亦孔昭等討洛容、上油、邊山。五叛瑤悉平。神宗大悅,進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撫如故。
萬曆二年,召為戶部右侍郎,尋以憂歸。八年起,改兵部,兼右僉都御史,仍撫廣西。久之,引疾歸。應聘在廣西,奏復陳獻章、王守仁祠。劉台謫戍潯州,為僦居供廩,歿復賻斂歸其喪,像祀之。官南京,與海瑞敦儉素,士大夫不敢侈汰。歸七月卒。贈太子少保,謚襄靖。
(節選自《明史·郭應聘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斬獲七千有奇 奇:零數
B.從巡撫殷正茂平古田,再進秩 秩:官吏的品級
C.君第往,吾自有處 第:只管
D.久之,引疾歸 引:因為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應聘智勇兼備,精明干練的一項是 ( )(3分)
①從提督吳桂芳平李亞元,別擊賊首張韶南、黃仕良等 ②應聘與正茂議先征府江,三月悉定 ③古田既復,瑤懾兵威,願服屬,希武始入其地 ④應聘益調諸路兵,鎮撫白杲、黃土、大梅、青淇侗、僮,以孤賊勢 ⑤ 君第往,吾自有處 ⑥官南京,與海瑞敦儉素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 郭應聘仕途順利,戰功顯赫。任職以後,擔任過多種官職,曾跟隨吳桂芳平定李亞元, 攻擊張韶南、黃仕良等,後又隨殷正茂平定古田。
B. 瑤民很不安分,多次發動叛亂。他們依仗險峻形勢為非作歹,攔路搶劫,劫持殺害朝廷官員,無惡不作,朝廷曾多次派人平定。
C. 懷遠地跨數州,國家編民居住在當地瑤民的外圍。瑤民難治,嘉靖年間,朝廷征伐未果,知縣不敢在當地治所辦公,致使馬希武被殺。
D. 郭應聘品格高尚,為人善良,生活儉素。在廣西任職時,請求朝廷恢復陳獻章、王守仁祠堂。在劉台遭貶後,全力幫助。與海瑞一同厲行節儉,使士大夫畏懼。
7. 把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1)炎荒瘴癘區,役數萬眾,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則余賊破膽。(5分)
(2)官南京,與海瑞敦儉素,士大夫不敢侈汰。(5分)
參考答案:
4.D.(假託)
5.B.解析:③是馬希武的表現;⑥是說郭應聘的簡朴。
6.C.「朝廷征伐未果,知縣不敢在當地治所辦公,致使馬希武被殺」因果關系不成立。
7.(1)炎熱荒涼、瘴氣繚繞的地區,役使數萬人,不適宜長期逗留,迅速攻破他們的巢穴,那麼其餘的叛賊就會嚇破膽。(役:役使,驅使。淹留:長期逗留。破膽:嚇破膽 各1分,語句通順2分。)
他在南京做官,與海瑞敦促節儉,士大夫不敢侈奢。(官:做官。敦:敦促。侈汰:侈奢。各1分,語句通順2分。)
《明史·郭應聘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郭應聘,字君賓,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郎中,出為南寧知府。遷威茂兵備副使,轉廣東參政。從提督吳桂芳平李亞元,別擊賊首張韶南、黃仕良等。遷廣西按察使,歷左、右布政使。隆慶四年大破古田賊,斬獲七千有奇。已,從巡撫殷正茂平古田,再進秩。
正茂遷總督,遂擢應聘右副都御史代之。府江瑤反。府江上起陽朔,下達昭平,亘三百餘里。諸瑤夾江居,怙險剽劫。成化、正德間,都御史韓雍、陳金討平之,至是故圍荔浦、永安,劫知府楊惟執、指揮胡翰。事聞,大學士張居正奏假便宜,寓書應聘曰:「炎荒瘴癘區,役數萬眾,不宜淹留,速破其巢,則余賊破膽。」應聘集土、漢兵六萬,令總兵官李錫進討。未行,而懷遠瑤亦殺知縣馬希武反。應聘與正茂議先征府江,三月悉定,乃檄錫討懷遠。天大雨雪,無功而還。
懷遠,古牂牁,地界湖、貴、靖、黎諸州,環郭皆瑤,編氓處其外。嘉靖中,征之不克,知縣寄居府城,遙示羈縻而已。古田既復,瑤懾兵威,願服屬,希武始入其地。議築城,督作過峻,瑤遂亂,希武見殺。及是,師出無功。應聘益調諸路兵,鎮撫白杲、黃土、大梅、青淇侗、僮,以孤賊勢,而錫與諸將連破賊,斬其魁,懷遠乃下。事皆具錫傳。初議行師,錫以陽朔金寶嶺賊近,欲先滅之。應聘曰:「君第往,吾自有處。」錫行數日,應聘與按察使吳一介出不意襲殺其魁。比懷遠克復,陽朔亦定,乃分遣諸將門崇文、楊照、亦孔昭等討洛容、上油、邊山。五叛瑤悉平。神宗大悅,進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撫如故。
萬曆二年,召為戶部右侍郎,尋以憂歸。八年起,改兵部,兼右僉都御史,仍撫廣西。久之,引疾歸。應聘在廣西,奏復陳獻章、王守仁祠。劉台謫戍潯州,為僦居供稟,殃復賻斂歸其喪,像祀之。官南京,與海瑞敦儉素,士大夫不敢侈汰。歸七月卒。贈太子少保,謚襄靖。(選自《明史·郭應聘傳》)
譯文:
郭應聘,字君賓,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進士。授職為戶部主事。歷任郎中,出京擔任南寧知府。調任威茂兵備副使,轉任廣東參政。跟隨提督吳桂芳平定李亞元,攻擊叛賊的首領張韶南、黃仕良等人。調任廣西按察使,歷任左、右布政使。隆慶四年大敗古田的叛民,斬殺七千多人。此後,跟隨巡撫殷正茂平定古田,再次升職晉級。
殷正茂調任總督,於是提拔郭應聘擔任右副都御史接替他。府江瑤族反叛。府江,上起陽朔,下達昭平,長達三百多里。諸寨瑤民夾江居住,倚仗險隘攔路打劫。成化、正德年間,都御史韓雍、陳金討伐並平定了他們,現在他們圍攻荔浦、永安,劫持知府楊惟執、指揮胡翰。事情傳出,大學士張居正上奏尋求機會,修書給郭應聘說:「炎熱荒涼、瘴氣繚繞的地區,動員數萬人,不適宜長期逗留,迅速攻破他們的巢穴,那麼其餘的叛賊就會嚇破膽。」郭應聘調集土兵、漢兵六萬人,命令總兵官李錫率領前去討伐。沒等出發,而懷遠的瑤民已經殺害了知縣馬希武,發動叛亂。郭應聘與殷正茂商議先征討府江,經過三個月才全部平定,於是指令李錫討伐懷遠地區。天空下起大雨和雪,李錫無功而回。
懷遠即是古時的牂牁,地跨湖、貴靖、黎等州,環繞城郭四周的都是瑤民,國家編民又居住在他們的外圍。嘉靖年間征伐懷遠未能攻克,知縣寄居在知府治所,遙遙顯示一種管束罷了。古田被收復,瑤民懾於兵勢表示願意臣服,馬希武才進入他的治所。提議修築城池,督察過於嚴峻,瑤民就叛亂了,馬希武被殺。到此,出師無功,郭應聘增調各路兵馬,鎮撫白杲、黃土、大梅、青淇等侗、僮地區,使叛賊成為孤立之勢,李錫和諸將領們接連攻破叛賊的陣營,斬殺了他們的魁首,攻下懷遠。事情詳載於李錫傳。開始商議出兵,李錫認為陽朔金寶嶺的亂賊較近,想先消滅他們。郭應聘說:「你只管前去,我自有辦法。」李錫出發後幾天,郭應聘與按察使吳一介出其不意襲擊並殺死金寶嶺亂賊的首領。等到懷遠被攻克,陽朔也平定了,於是分路派遣門崇文、楊照、亦孔昭等將領討伐洛容、上油、邊山。五股叛亂的瑤民全部平定。神宗很高興,晉升他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撫原的地區。
萬曆二年,他被召見並任命為戶部右侍郎,不久,奔喪回鄉。八年,他出任兵部職,兼任右僉都御史,仍然巡撫廣西。此後很久,他稱病回鄉。郭應聘在廣西時,上奏請求恢復陳獻章、王守仁的祠堂。劉台被貶斥去戍守潯州,為他租住房供應食糧,死後又出資收殮他,將他的靈柩送歸故鄉,自己供奉他的像以示紀念。他在南京做官,與海瑞敦促節儉,士大夫不敢侈奢。他回鄉七個月後去世。贈封為太子少保,謚號襄靖。
參考:http://www.gaokw.com/yue/107257_2.html
http://www.shuzhai.org/gushi/wenyan/24497.html
B. 文言文閱讀答案。
1 C
2 B
3 (1).王戎雖然喪禮並不周全,但是悲傷過度形銷骨立。
(2).郭巨自己跟老母親居回住答的租來的房子里,夫婦兩人靠給人做傭工,來供養母親。
4 王戎的孝,在內心,為母喪傷心過度是真摯的孝情的表現。
郭巨在行動,不要家產要母親,為母親肯吃苦,為母親不要孩子。是常人做不到的。
C.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釋。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 「 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解釋加點字
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 輒 ( )③兒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
2.翻譯句子
①王冕者,諸暨人( )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解釋加點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 去( )
2.翻譯句字。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
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釋加點字。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
2.翻譯句子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後一句是( )。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麼特點?( )
6.這寓言叫什麼?他說明了什麼道理?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釋。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 「 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解釋加點字
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 輒 ( )③兒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
2.翻譯句子
①王冕者,諸暨人( )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解釋加點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 去( )
2.翻譯句字。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
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釋加點字。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
2.翻譯句子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後一句是( )。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麼特點?( )
6.這寓言叫什麼?他說明了什麼道理?
一、1 ①鄭國有一個想要買鞋的人。
②先自己測量自己的腳。
③然後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陳規,按教條辦事,要知道變通,擺脫腐朽思想的束縛。
4 ①代詞,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詞,指尺子;
④代詞,指尺子; ⑤代詞,指鞋。
二、1 ①竊:偷偷地; ②輒:就; ③痴:形容極度迷戀某種事物; ④恬:坦然; ⑤撻: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麼,為什麼。
2 ①王冕是諸暨縣人。
②一到夜裡,王冕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讀書。
3 吃苦耐勞,勤奮學習。
三、1 ①啖:吃。 ②出:驅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長,而他說是在土中生產,這是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卻硬說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虛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結果鬧出笑話,充分反映出這個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從。 ②是:這。
2 船已經前進了,而劍不能前進。像這樣尋找劍,不也太愚蠢了嗎?
3 記述; 議論。
5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更加具體地楚國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劍;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考慮情況的變化,按照事物的發展來辦事。
答案:
D. 三上文章文言文閱讀答案
三上
錢思公①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②,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③,卧則讀小說④,上廁則閱小辭⑤,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謝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亦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導讀:名人大家讀書尚且做到「未嘗頃刻釋卷」,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注釋 :①錢思公:即錢惟演,吳越王錢俶的兒子,從其父歸宋,宋景枯中以樞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陽。僚屬:官府的佐助官。當時,歐陽修、謝絳等都是錢惟演的僚屬。③經史:經書和史書。④小說:雜記類書籍。⑤小辭:指短小的詩詞。⑥謝希深:即謝絳,歐陽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綬,家富藏書,以讀書敏慧強記著名。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錢思公雖生長富貴( ) 2.在西洛時嘗語僚屬( )
3.諷誦之聲琅然( ) 4.聞於遠近( )
5.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 6.亦篤學如此( )
二、翻譯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介紹錢宋兩人讀書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讀書的共同點是( )
A.都喜歡在上廁所時讀書。
B.都是抓緊時間勤奮讀書的。
C.都是邊讀邊誦,聲音洪大響亮。
四、作者介紹了錢惟演、宋綬兩人的讀書故事,又補充了自己「三上」的寫作經歷,目的是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三 上
錢惟演雖然出生長大在富貴人家,卻很少有特別的愛好。他在西京洛陽時曾經對自己的下屬官員說,自己一生惟獨喜歡讀書,坐著的時候就讀經書和史書,躺著的時候就讀筆記小說,上廁所的時候就讀短小的詩詞,不曾有一刻放下書。
謝絳也說:宋綬和他同在史館任職,每次上廁所一定帶著書去,誦讀的聲音洪大響亮,遠近都能聽見,他專心好學到了這種地步。我於是對謝絳說:我一生所寫的文章,大多寫於「三上」,即馬背上、枕頭上、廁座上,這是因為這些時候更有利於構思。
一、1.雖然2.對……說 3.形容清脆響亮 4.使……聽見 5.周密思考、構思 6.也
二、我一生所寫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馬背上、枕頭上、廁座上寫的。
三、B
四、成功來自於勤奮
E. 《舊唐書.卷一二五》文言文閱讀題答案
《蕭復傳》
蕭復,字履初,太子太師嵩之孫,新昌公主之子。父衡,太僕卿、駙馬都尉。少秉清操,其群從兄弟,競飾輿馬,以侈靡相尚,復衣浣濯之衣,獨居一室,習學不倦,非詞人儒士不與之游。伯華每歡異之。以主蔭,初為宮門郎,累至太子仆。
廣德中,連歲不稔,谷價翔貴,家貧,將鬻昭應別業。時宰相王縉聞其林泉之美,心欲之,乃使弟誘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職,如以別業奉家兄,當以要地處矣。」復對曰:「仆以家貧而鬻舊業,將以拯濟孀幼耳,倘以易美職於身,令門內凍餒,非鄙夫之心也。」縉憾之,乃罷復官。沉廢數年,復處之自若。後累至尚書郎。大歷十四年,自常州刺史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及為同州刺史,州人阻飢,有京畿觀察使儲廩在境內,復輒以賑貸,為有司所劾削階。朋友唁之,復怡然曰:「苟利於人,敢憚薄罰。」尋為兵部侍郎。
建中末,普王為襄漢元帥,以復為戶部尚書、統軍長史,以復父名衡,特詔避之,未行。扈駕奉天,拜吏部尚書、平章事。復嘗奏曰:「宦者自艱難已來,初為監軍,自爾恩幸過重。此輩只合委宮掖之寄,不可參兵機政事之權。」上不悅,又請別對,奏雲:「陛下臨御之初,聖德光被,自用楊炎、盧杞秉政,惛瀆皇猷,以致今日。今雖危急,伏願陛下深革睿思,微臣敢當此任。若令臣依阿偷免,臣不敢曠職。」盧杞奏對於上前,阿諛順旨,復正色曰:「盧杞之詞不正。」德宗愕然,退謂左右曰:「蕭復頗輕朕。」遂令往江南宣撫。三年,坐郜國公主親累,檢校左庶子,於饒州安置。四年,終於饒州,時年五十七。
F. 文言文閱讀答案
解釋帶點的字:
然所蓄茶有數等(蓄)
蓄:儲藏。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版烹而進之。(權惑)
惑:迷惑不解。
每有會意(會)
會:心得、領會。
親舊知其如此(舊)
舊:舊交,老友。
翻譯句子:
手自烹進,冀得稱譽。翻譯:(和尚)親自動手烹煮進獻(給高官),希望得到(他的)誇獎。
曾不吝情去留。翻譯:竟沒有捨不得離開的意思。曾(cēng)不:竟然不;吝情:顧念,捨不得的意思;去留:繼續留下還是離開,此處偏離開。
至於靈隱寺僧和五柳先生分別是一個怎樣的人,需要你本人談自己的看法。
G.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帶答案的
我發給你一些基礎的吧,這也是我高考時用的。
高中文言文閱讀基礎訓練12篇及答案
1.班昭續《漢書》
扶風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③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後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
(選自《後漢書•曹世叔妻傳》)
[注釋]①扶風:古地名,今陝西境內。②班彪:當時著名學者。③東觀藏書閣:皇家藏書樓。
[文化常識]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文史家。她幫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業,而且對闡述《漢書》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詩賦在當時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國歷史上不多,另一個是漢末的蔡文姬(蔡琰,見後文),還有一個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傑出的女詞人,她早年還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書畫。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競_________②輒_________
2.翻譯:①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 ②師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為屯田都尉①,犯法當②死。文姬③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④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選自《後漢書•董祀妻傳》)
[注釋】①屯田都尉:職官名稱。②當:判決。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驛:使者。⑤文狀:文書。⑥明公:對曹操的敬稱。⑦原:原諒,此指赦罪。
[文化常識]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東漢末年的女詩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學有才辯,通音律。初嫁衛仲道。夫亡後歸母家。遇漢末大亂,為董卓部將所虜,歸南匈奴左賢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後,念蔡邕無後代,便以重金贖歸,再嫁董祀。她憑記憶寫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憤詩》及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最為著名。當代戲劇家曹禺創作有話劇《蔡文姬》。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廄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譯:①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 ②誠實相矜;③濟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屬什麼句式?
3.炳燭而學
晉平公①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②呼?」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選自漢•劉向《說苑》)
[注釋] ①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②炳燭:點燃蠟燭。
[文化常識]
「師曠」及其他。師曠是個盲樂師,他名字叫「曠」,但不姓「師」,因為他是當時著名樂師,所以叫「師曠」。這種以職業為姓的現象在春秋時還有:有個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稱「匠石」,有個著名的製作車輪的師傅名扁,世稱「輪扁」。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譯:①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②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3、上文「臣聞之」中的「之」屬代詞,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薛奎識范鎮
范鎮①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守蜀,一見愛之,綰②於府舍,俾與子弟講學。鎮益自謙退,每行步趨府門,逾年,人不知其為帥客③也。及還朝,載以俱。有問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偉人④,當以文學名世。」
(選自《宋史•范鎮傳》)
[注釋] ①范鎮:宋朝人。②綰(wǎn):留。③帥客:此指太守的賓客。④偉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識]
「陽」與「陰」。古代山的南面叫「陽」,山的北面叫「陰」。上文「華陽」,即華陽縣,它當在華山之南;又,「華陰」,當在華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稱「陰」,水的北面稱「陽」,恰與山相反。江蘇省的「江陰」市,當在長江的南面;「淮陽」縣當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趨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譯: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還朝,載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以文學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獻馬賈禍
周厲王使芮(ruì)伯帥師伐戎①,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曉②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
(選自明•劉基《郁離子》)
[注釋] ①戎: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名稱。②曉:爭吵。
[文言知識]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間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為「伯」。上文芮伯,看來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後人亦稱之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來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個月為「孟春」,第二個月為「仲春」,第三個月為「季春」,夏、秋、冬以此類推。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帥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厭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將以獻於王」中省略了介詞賓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榮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賓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以文學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譯:①子無以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賈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譖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之而後知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選自《魏源集》)
[注釋]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來往於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嘗一口。
[文言知識]
說「及」。「及」是個會意字,本指後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觸到」、「達到」、「夠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後知」中的「及」,就解為「接觸」,句意為接觸它之後才能知道(它的情況)。成語「望塵莫及」,意為看著車後捲起的塵土而追趕不上,比喻比不上別人。科舉考試中的「及第」,從字面上解釋是指達到名次,意為及格、錄取。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烏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譯:①履之而後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仲破厚葬
齊國好厚葬,布帛①盡於衣裘②,材木盡於棺槨。齊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盡則無以為蔽,材木盡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對曰:「夫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於是下令曰:「棺槨過度者戮③其屍,罪夫當喪者。」未久,厚葬之風休矣。
(選自《韓非子》)
[注釋] ①布帛:泛指織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著。③戮:侮辱。
[文化常識]
「棺槨」及其他。上文有「材木盡於棺槨」,意為優質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槨上了。「棺」即棺材,裝斂死人的器具;「槨」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說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貴族,生前富貴榮華,極盡奢侈,死後也希望不朽,且能無窮享受,因此十分講究喪葬。屍體穿綾羅綢緞,甚至金縷玉衣。棺之外要加槨,棺與槨之間存放金銀財寶及生前用具,可惜這些都成了日後盜墓者的目標。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無以_________②對__________③為__________
2.翻譯:①齊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則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較上文的兩個「夫」:①「夫凡人之有為也」中的「夫」,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②「罪夫當喪者」中的「夫」,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齊國人為什麼好厚葬?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董叔攀附權貴
董叔將娶於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訴於范獻子⑤,曰:「不吾敬也。」獻子執而紡⑥之槐。叔向過之.曰:「子盍為我請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請乎?」
(選自《國語•晉語》)
[注釋] ①范氏:晉國正卿范宣子的女兒范祁。②叔向:晉國大夫。③系援:結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給董叔後便稱董祁。⑤范獻子:范祁的哥哥。⑥紡:吊、懸。
[文言知識]
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幾種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為不尊重我。這是一個否定句,有否定詞「不」表示(其他否定詞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賓語是代詞「吾」(其他代詞如「我」、「爾」、「之」等),因為有這兩個前提,所以構成動賓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他日_________②執__________
2.翻譯: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盍為我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昭君出漢宮
漢元帝宮人①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賂。王明君姿容甚麗,志不苟求,工遂毀為其狀。後匈奴來和②,求美女於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於是遂行。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宮人:宮女。②和:和親。指異族之間用婚姻關系來保持雙方的友好關系。
[文化常識]
王昭君出塞。上文說的王明君,即西漢時的王昭君,她名嬙,字昭君。晉朝違避司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歸(今湖北境內)。史書上說,她早年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單於來漢朝和親,她自請出嫁。按當時規定,和親者應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宮女,故上文說「充行」(充當而行)。入胡後稱寧胡閼氏(yānzhī)。閼氏是王後的意思。她對改善漢朝與匈奴的關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內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圖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譯: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貨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貨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於子駕豕
商於子①家貧,無犢以耕,乃牽一大豕②駕之而東。大豕不肯就軛③,既就復解:終日不能破一畦。寧毋先④生過而尤之日:「子過矣!耕當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⑤也。豕縱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應。寧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幾顛之倒之乎?吾憫而詔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顛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顛之。吾豈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猶牧⑦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寧毋先生顧謂弟子日:「是蓋有激者⑧也。」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釋] ①商於(wù)子:作者虛構的人物。②豕(s h ǐ):同「豬」。③軛(è):牛拉東西時駕在頸上的曲木。④寧毋:作者虛構的人物。⑤淖(nào):爛泥。⑥服田:駕牲口耕田。⑦牧:統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氣的人。
[文言知識]
說「以」。「以」既可作動詞用,也可作介詞、連詞用。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上文「子以予顛之倒之」中的「以」,作動詞用,解為「認為」。有時「以」與「為」組合成「以為」或「以……為」,也解為「認為」。上文「必以賢」中的「以」,解為「任用」,也作動詞用。又,上文「無犢以耕」中的「以」,作連詞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詞用,解為「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犢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過__________
④應_________⑤幾_________⑥顧_________⑦蓋_________
2.翻譯:①既就復解,終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憫而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及之而後知
1.①哪②翻閱 2.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後才知道艱難;②通曉各種佳餚的菜譜,還不如廚師的嘗一口。 4.實踐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沒有什麼用……②回答③作為、行動 2.①齊桓公為這事而擔憂;②用什麼辦法禁止?③不是為了名譽就是為了有利可圖。 3.①句首語氣詞,無義;②那些 4.非名之則利之也。
8、董叔攀附權貴
1.①往後的某一天②抓起來 2.①范氏是富貴人家,何不放棄(這門親事)!②你為什麼不替我(這門親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為什麼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漢宮
1.①畫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個宮女,就翻看容貌圖召喚她。 3.容貌平常;畫工
4.報出。
10、商於子駕豕
1.①小牛②責備③錯④回答⑤近於⑥回頭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掙脫了,整天不能耕一塊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訴你;③你為什麼不把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統治百姓的人呢? 3.抨擊統治者不用賢人。
1 1.魏收改武學文
魏收①年十五,頗已屬文。及隨父赴邊,好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滎陽②鄭伯調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④,坐板床,隨樹陰諷誦⑤,積年,板床為之銳減,而精力不輟。以文華顯。
(選自《北齊書•魏收傳》
[注釋] ①魏收:北齊人。②滎(xíng)陽: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③調: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諷誦:背誦。
[文化常識]
「戟」及其他。上文鄭伯嘲笑魏收說:「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銅製成的兵器,它將矛與戈結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橫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詩中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其中說到的「戟」就是這種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進攻的武器還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及__________②輟_________
2.翻譯:①頗已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藝自達___________________;③積年,板床為之銳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華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節讀書」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_______①就改變志向努力讀書;②因此跟隨別人讀書;③於是埋頭讀書;④就斬斷兵器致力讀書。
12.申屠敦之鼎
洛陽布衣申屠敦①有漢鼎②一,得於長安深川之下。雲螭斜錯③,其文爛如④也。西鄰魯生見而悅焉,呼金工象而鑄之。淬⑤以奇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與葯交蝕,銅質已化,與敦所有者略類。一旦,持獻權貴人,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為魯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為真耳。」權貴人請觀之,良久曰:「非真也。」眾賓次第咸曰:「是誠非真也。」敦不平,辨數⑥不已。眾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歸而嘆曰:「吾今然後知勢之足以變易是非也。」龍門子聞而笑日:「敦何見之晚哉?士之於文亦然。」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釋]①申屠敦:復姓申屠。這是作者虛構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兩耳。後演變為工藝品。⑧雲螭(chī)斜錯:雲與螭(獸名,外形像龍而無角)互相掩映交錯。④其文爛如:它的花紋斑斕。⑤淬(cuì):金屬燒熱後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數:多次爭辯。辨,通「辯」。⑦折辱:挖苦。
[文言知識]
說「誠」。「誠」可指「誠實」、「誠心」。如「心誠則靈」,又如「無誠意則去」。上文「是誠非真也」中的「誠」,解為「確實」、「的確」,作副詞用,句意為這的確不是真品。又,「吾誠章某之子」,意為我確實是姓章的兒子。它又解為「如果」,如「誠能如此,則王業可興矣」,意為如果能這樣,那麼大王的功業可興盛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類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譯:①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今然後知勢足以變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士之於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班昭續《漢書》
1.①終②總是2.①漢和帝下令班昭到東觀藏書閣繼續完成《漢書》(就,到;踵,繼續);②像跟老師一樣向她學習。
2、蔡文姬求情
1.①拜見②赤足③馬棚④勇敢的士卒 2.①表露的思想極悲哀,聽的人都因此改變了臉色;②確實同情你(相,你); ③救助將要被處死的人。 3.被動詞。
3、炳燭而學
1.①遲、晚②怎麼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國君開玩笑的呢?②點燃蠟燭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個好呢? 3.下面一段話。4.活到老學到老;學習總比不學習好。
4、薛奎識范鎮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讓④到、前往⑤超過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帶著他一同走;③必然憑文學出名。
5、芮伯獻馬賈禍
1.①同「率」②拋棄③滿足④最終⑤趕走 2.①以[之]獻於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沒什麼用來應付他們;②這會招致災難的;③就在周厲王前誣陷他;④你明知周厲王貪財卻開了口,這是芮伯的過錯。
6、及之而後知
1.①哪②翻閱 2.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後才知道艱難;②通曉各種佳餚的菜譜,還不如廚師的嘗一口。 4.實踐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沒有什麼用……②回答③作為、行動 2.①齊桓公為這事而擔憂;②用什麼辦法禁止?③不是為了名譽就是為了有利可圖。 3.①句首語氣詞,無義;②那些 4.非名之則利之也。
8、董叔攀附權貴
1.①往後的某一天②抓起來 2.①范氏是富貴人家,何不放棄(這門親事)!②你為什麼不替我(這門親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為什麼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漢宮
1.①畫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個宮女,就翻看容貌圖召喚她。 3.容貌平常;畫工
4.報出。
10、商於子駕豕
1.①小牛②責備③錯④回答⑤近於⑥回頭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掙脫了,整天不能耕一塊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訴你;③你為什麼不把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統治百姓的人呢? 3.抨擊統治者不用賢人。
11、魏收改武學文
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寫文章;②想通過練習武藝求得功名;③經過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損了很多;④憑文章華麗而著名。 3.①
12、申屠敦之鼎
1.①平民②指代漢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體相同⑥只是⑦哪個⑧依次⑨停⑩閉口 2.①那權貴把它當成珍寶,在招待賓客宴飲時欣賞它;②那開頭極像這鼎;③我召集經歷這事之後知道權勢竟可以改變是非(顛倒是非);④讀書人評價文章也是這樣。 3.抨擊社會上有權勢就可顛倒黑白的現象。
H. 課外文言文閱讀答案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之《張巡傳》 令狐潮圍張巡於雍丘,相守四十餘日,朝廷聲問不通。潮聞玄宗已幸蜀,復以書招巡。有大將六人,官皆開府,特進白巡,以兵勢不敵,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賊。巡陽許諾。明日堂上設天子畫像,帥將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將於前,責以大義,斬之,士心益勸。
城中矢盡,巡縛稿為人千餘,被以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潮軍大亂,焚壘而遁,追奔十餘里。潮慚益兵圍之。
巡使郎將雷萬春於城上,與潮相聞,賊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動。潮疑其木人,使諜問之,乃大驚,遙謂巡曰:「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謂之曰:「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未幾出戰,擒賊將十四人,斬首百餘級。賊乃夜遁,收兵入陳留不敢復出。
頃之,賊步騎七千餘眾屯白沙渦,巡夜襲擊,大破之。還至桃陵,遇賊救兵四百餘人。悉擒之。分別其眾,媯、檀及胡兵悉斬之,滎陽、陳留脅從兵,皆散令歸業。旬日間,民去賊來歸者萬余戶。
(選自《資治通鑒》)
[注]①張巡:「安史」亂起時,任真源縣令,因上司投敵,他率軍開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為雍丘縣令,後降安祿山。
配套習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潮聞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B.巡陽許諾 陽:假裝
C.賊笑不設備 備:防備
D.潮慚益兵圍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
a、以兵勢不敵,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b、潮兵爭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c、巡使郎將雷萬春於城上,與潮相聞 客從外來,與坐談
d、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 吳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張巡有智謀的一組是(B)
①巡陽許諾 ②巡引六將於前,責以大義,斬之 ③巡縛稿為人千餘,被以黑衣
④其後復夜縋人 ⑤未幾出戰,擒賊將十四人 ⑥遇賊兵四百餘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令狐潮率軍包圍了張巡,還以書信勸降;張巡的六名將領也勸他投降,張巡設計殺了他們,士氣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盡的情況下,張巡捆紮了千餘草人,向賊兵「借」來幾十萬支箭,表現了他不同尋常的機智。
C.通過交鋒,令狐潮很佩服雷萬春和張巡的治軍,並以天道稱贊他們,結果遭到張巡的斥責,並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張巡有勇有謀,接連打敗賊兵,而且對俘虜分別處理,恩威兼施,賊兵中的許多百姓都來歸附他。參考譯文:
令孤潮將張巡圍困在雍丘,兩軍相互對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訊一點也得不到。令孤潮聽說唐玄宗已經到蜀地去了,又用書信招降張巡。(張巡手下)有六個可以開設府署的大將,他們特意進來用兵力不夠、無法與敵對抗的現實勸說張巡,並且還說皇上是死是活還不知道,不如投降敵人。張巡假裝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擺出天子的畫像,率眾將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張巡將這六人拉上前,以國家興亡的大義斥責他們,然後殺了他們,士氣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張巡將禾桿束成上千個草人,並給他們穿上黑衣,晚上用繩子拴著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爭先恐後的射向他們,很久才知道他們是草人;張巡得箭數十萬只。這以後又在夜裡從城牆上放下人來,賊兵覺得好笑沒有防備。於是張巡派敢死隊員500人,砍向令孤潮的軍營,令狐潮的軍隊大亂,燒掉營壘逃跑,巡部追了敵軍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慚愧,增加士兵繼續圍困張巡他們。
張巡派部將雷萬春在城牆上與令孤潮通話,賊兵用弩射雷萬春,雷萬春面部中了六箭卻一動不動。令孤潮懷疑看到的雷萬春是個木人,於是派探子問明詳情,(得知真相後)令孤潮大吃一驚,從很遠的地方對張巡說:「剛才看見雷將軍,才知道你的軍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張巡對令孤潮說:「你不識人倫,怎知天意?」時過不多久,張巡派兵出戰抓住賊兵將領14人,割下賊兵首級一百多,賊兵於是連夜逃跑,退到陳留,不敢再出來。
時間不長,叛賊步兵、騎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渦,張巡率部夜襲賊兵,大勝。張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賊的救兵四百多人,將賊兵全部抓獲,並對他們作出不同的處理,媯、檀兩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祿山起兵謀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殺掉,滎陽、陳留郡被脅迫而來的兵士,全部放掉,讓他們回去做自己的本業。十天里,老百姓離開賊兵前來歸附的有一萬多戶。【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你也沒有發習題上來,這個不確定是不是和你要的一樣的題目,希望幫得到你,呵呵!】
I. 文言文閱讀答案 謝啦
寄:居住 曉:告知,使知道 。使動用法。 只使:只是讓它,省略句,省略代詞其。內 舍:結果就容。
杞國有個人擔心天崩地裂,自己沒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因此而擔憂到廢寢忘食。【此句是判斷句】
那麼大地會壞嗎?【此句為倒裝,正確語序是。奈何地壞?】
現代科學角度不用擔心,宇宙的重力問題和宇宙本身就是無上下之分的,天掉不下來。心理學角度,這是潛在的危險意識,憂患感,無關於必要性,只是個人的心理狀態和思想,以及目光的長遠,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