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找工作考研比較
1. 出國,讀研,找工作,你是如何抉擇的
一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博士生,現在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最近突然在參加一次活動中表示:「至今回想起來,當初讀博士的選擇並不是一個慎重的經過充分調研和思考的決定。」
按理說,這位在大學期間就屢屢獲得清華各類頂級獎學金的學神,一定應該是一位對科學有著強烈的熱愛、天資過人且十分刻苦的人,在他履歷上所出現的種種,也恰恰表明著,他的高學歷為他帶來了眾人的艷羨和萬里挑一的工作機會。他本應是「高學歷」的最直接受益者。
可正是這樣一位處在「學歷食物鏈」最頂端的天之驕子,竟然也在內心深處,隱隱懷疑自己當初讀博的決定是否正確。
足以見得學歷這件事,是盤旋在每一個年輕人頭頂,不知該如何抉擇卻註定躲不掉的一個話題。
1:人生的岔道口
每一個面臨畢業的大學生,都不得不做一道終極選擇題,那就是畢業之後是該出國、讀研,還是直接找工作。
出國能開闊眼界,也會成為履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可是當大批大批地人選擇遠渡重洋去求學的時候,「海歸」早就不如當年那般受人待見。更何況,在出國留學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只是靠著砸錢「買」個文憑,給自己鍍層金。
繼續讀研,是當下大多數人會選擇的一條路。可是在大街上研究生一抓一大把的社會里,研究生的工作待遇越來越無限逼近本科生。很多人本科畢業找不到工作,覺得讀個研之後就會好很多。後來才發現,研究生畢業,依然還是找不到工作。
於是我們能夠聽到越來越多的「讀研無用論」、「讀博無用論」。因為似乎從「就業」這一指標來衡量,讀研和讀博能夠給我們的助力和加分,越來越少。
很多人想到這里,腦子一熱,大腿一拍,就覺得不出國了、也不考研了,直接找工作!或者更加豪情壯志一些,直接自己創業!
然而冰冷的現實卻總是給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所以面對選擇我們總是那麼糾結,謹慎得如同第一次自己過馬路的孩子。生怕邁錯一步,便就此改變了自己一生的軌跡。
2:籠罩著每一個人的「學歷崇拜」
8090的一代人,從小生長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我們每天聽到的口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大多數孩子真實的童年記憶,依然是奧數、英語、寫不完的作業和上不完的課外班。
並不是說我們依舊在披著「素質教育」的外衣,行「應試教育」之事。我們必須看到許許多多的學校在發展素質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只是就當下的社會環境而言,純粹的「素質教育」,是不存在的。
我們不過是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上,盡可能地「素質」起來。因為歸根結底,當試圖評價一個人的「素質」如何的時候,我們最先想到去看的,還是他的成績。
你中學時代的老師是這種思維。你的父母是這種思維。用人單位是這種思維。
包括你自己,也是這種思維。
這是籠罩在我們整個社會的「學歷崇拜」。
在大多數人眼中,「學習好」、「學歷高」這樣的一個優點所散發出的光芒,幾乎可以掩蓋和照亮一個人身上所有的薄弱面、甚至是陰暗面。
經常能夠聽到兩個家長相互寒暄時的類似對話:
「瞧你們家孩子多懂事呀,在家還主動幫你做家務。」
「哎呀,會做家務管什麼用,成績還不是一團糟。哪像你們家兒子,學習那麼好,人家才是把心思花在點兒上了!」
只要學習好,不懂禮貌、不做家務、不合群、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這些都可能會被原諒。
這樣的原諒不是平白無故的寬容。這種原諒背後的邏輯是:只要把學習成績搞上去、拿到高學歷,其他的一切問題,都能夠隨之而改變。就比如我們總覺得「學習好」的孩子就應該「更乖」、「更有道德」,所以當我們看到復旦學生投毒案、北大學生弒母案這樣的新聞時,我們覺得毛骨悚然。因為這與我們的心理預期不僅相差甚遠,而且背道而馳。
還有一句話,在備戰高考的那些日子裡,也曾日日縈繞耳畔:
「挺過了高考,你們之後所經歷的任何困難都不過是小菜一碟!」
這句話恐怕是我聽過最信誓旦旦、美好又勵志的,謊言。
它給人造成一種奇妙的錯覺,就是人生所有的黑暗,都會止步於高考。邁過了高考這道坎兒,考上了重點大學,便從此走上了通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我們就是這樣被蒙在鼓裡,直到真的到了大學、接觸了社會,才發現高考不過只是人生一切真正挑戰的開端而已。面對高考,我們不用想那麼多,只要盡可能地把成績提上去;可是面對出國、讀研和找工作的選擇,我們一下子就迷茫了。每一條路都有花香碩果,卻也布滿荊棘坎坷。我們不知道這其中哪一條,才是自己該走的路。
3:左手右手,皆為地獄
這樣的「學歷崇拜」帶來了兩個非常不好的社會習慣,就是我們總是給「高學歷者」過分的敬仰和期待,卻對「低學歷者」過多的懷疑和忽視。
在這種前提設定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拿到盡可能高的學歷,即使不讀博士,至少也要拿個碩士文憑吧?
就像在選擇大學時聽到的一句話:「958、211對於大學來說,是一道坎兒。」碩士文憑何嘗不是這樣?很多用人單位的應聘條件里,一句「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就把多少人想要畢業後直接就業的想法,扼殺在了搖籃里。
比這更加讓人心裡別扭的是,很多人明明想明白了,願意畢業後直接就業,同時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卻僅僅因為別人的評價,而選擇繼續讀一個碩士學位。各類高材生爛大街的形勢之下,似乎不讀到碩士,都熬不過過年回家時七大姑八大姨的盤問。甚至有熱心腸的阿姨想要幫你搭紅線,都會暗暗嫌棄你學歷太低很難找到合適的人。
有多少人都是這樣半推半就地走上了讀研的道路啊。我相信那位提出反思的清華博士,當年也曾有過這樣的心理。
為了成為「別人眼中更好的人」,我們總是更加輕易地忽視了自己原本的需求。
更可怕的是,那些在你讀研期間把你捧上天的七姑六姨,態度很可能在你畢業後發生三百六十度大反轉。
「還研究生畢業呢,每個月掙得還沒人家沒讀大學的掙得多。」
對於出國而言也同樣是這樣。
——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過分的「學歷崇拜」會成為錯誤的風向標,也化作無形的新枷鎖。
當我們熬盡了青春去追求一個學術夢想的時候,走出校園才發現,迎面走來的社會告訴我們,它笑貧不笑娼。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為了不斷滿足別人對你的期待而決定自己前進的方向時,你幾乎很難始終走在正確的路上。因為別人對你的評價,永遠只關注當下的你;而只有你自己的思考,能夠思量到你的未來。
4:說到底,還是「按需所取」
在藍領掙得比白領多的年代,我們到底還有沒有必要費盡心力地十年寒窗?
又或者說,如果我的終極目標只是「掙很多錢」,那我幹嘛非要追逐那一紙文憑?
細數自己讀了這么多年書,畢業後的工資可能還敵不過校門口賣烤冷麵的大叔,難免會讓人想要更加迅速地逃離校園、到職場中大展身手。
那麼「學歷」還是否有必要?那些用人單位,又幹嘛要用一道道學歷的杠桿,拒眾人於千里之外?
一個人的能力其實很難再短時間內做出「准確」的衡量,而用人單位面對眾多的應聘者,通過學歷來進行篩選,無疑最為高效,也最為靠譜。因為一個人在大學當中所能學到的,遠不止是那些課本上高深晦澀的專業知識。大學的學習生活,鍛煉著一個人本身的學習和適應能力,包括信息檢索、閱讀歸納、待人接物等等。而這些都是在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能力。
所以,不要抱怨。因為即使你是用人單位,你也會把學歷作為應聘者的敲門磚。只不過,不同的學習階段和環境,必定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本科階段,得到鍛煉最多的大概是一個人整體的統籌適應、自我學習和與人相處的能力;研究生和博士階段,更加側重科研能力的培養;出國留學,則能夠給你開闊的眼界和思路、過硬的語言優勢等等。
那位清華博士的反思,大約也是想要表達,相比於自己讀博士所習得的能力在未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他為了攻讀博士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顯得有些事倍功半。因為或許他將同樣的時間精力投注到其他事情當中,能夠收獲到更好的效果。
面對人生的岔道口,恐怕任何人都無法保證,自己做出了足夠正確的選擇。因為生活處處布滿著未知,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料想,今天一個不經意的決定,會在經歷時間的蝴蝶效應後,對將來的自己造成怎樣的影響。
出國、讀研、找工作,何路是歸途?這是擺在每個青年人面前,亟待回答的問題。
逃避是沒用的,因為你要明白,你逃不掉的。
能夠將做出錯誤選擇的幾率降至最小的方法,恐怕就是我們在面對這道選擇題的時候,不應該有任何的「心理預期」。
不是畢業後直接就業,就一定能先發制人,獨領風騷;也不是有了碩士和博士的文憑,就能在職場中所向披靡;更不是出國游學一遭,回國就能被眾星捧月般敬仰……
拋開所有我們自己意淫出的想像,專注於每條道路本身,才可能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也不必因為過分緊張而舉棋不定,或許「選擇的對與錯」基於整個人生而言,本就是一道偽命題。對於兼具信心、勇氣和毅力的人而言,無論哪一條路,都終將殊途同歸。
2. 當前出國讀研究生和在國內讀對找工作區別有多大
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本科級。只是在不同的大學培養的能力不同,這才是就業單位最看重的。研究生只是一個敲門磚,只是比本科更有優勢罷了,還有,如果你以後搞科研,進高校,那當然得考研啦,祝你好運
3. 出國考研找工作 三者該如何選擇
自已路自已選擇...因為那樣子你就沒有什和可以後悔的了.如果是別人幫你決定的路你未必會高興的走下去.
在這種人生轉折點的叉路口一切看自已...
相信自已一定成功就行了
4. 工作、考研、出國的利弊,到底如何選擇啊
首先,我們說公考。如果你打算報考公務員的話,可不可以考?當然可以,但是建議大家考上碩士後再報考公務員,因為國家公務員的錄取比例是178:1,碩士的錄取比例是4:1,公務員錄取表的後面有附加條件,如果你是本科生,英語過了四級,錄取比例2000:1,如果是本科生過了六級,錄取比例是 1500:1,如果研究生過了六級,錄取比例600:1。所以,先考上碩士,在未來一到三年的學習中沒事就考一次,有三次機會,考上就上了,考不上也無所謂,至少你是碩士了。再跟大家說一下關於各位出國的問題,有的同學想去國外,可以,等考上碩士以後,你肯定有出國的機會,因為你上的是研究生,研究生跟國外都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系。在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你有一次出國的機會,無須通過雅思和托福,只要你是在校的在讀碩士,比如你去英國留學,別人需要20萬人民幣,你去8萬塊錢,12萬由國家和學院幫你承擔,研二在英國呆一年,研三回國進行畢業論文答辯,畢業後兩個國家同時給你頒發碩士證,英國發一個,中國發一個,兩個碩士在中國相當於一個博士。第三,你的心目中最後一點點小的希望,有的同學說如果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我可以放棄,因為我將來可以考在職研究生,啥叫在職研究生?就是你有了工作了,你上著班,周六、周日集中學習,上幾個學期。在職研究生和全職脫產研究生區別到底在哪裡?最大的區別就是在職研究生只有一個學位證,沒有學歷證,他的學歷是本科,全日制脫產的有學歷證,是研究生,學位證是碩士,這樣跟大家這樣說,脫產研究生含金量高很多。第一,在職研究生不能報考國家公務員,第二,在職研究生出去找工作,你說你是研究生,但你的學歷就是本科,找工作你是本科。第三,在工作當中,不管你表現得多麼出色,到了加薪、升職的時候,加薪是按照學歷,如果你是在職碩士的話,仍然拿的是本科生的工資。第四,在職研究生比較簡單,英語水平相當於四級,而且考場監考非常松,很多單位就不願意要在職研究生的人。在職研究生適合我有一個非常好的工作了,我就不想挪窩了,這種情況下可以讀一個。
5. 出國、考研、工作,大四的我該如何選擇
現在就業形勢比較困難, 你如果選擇繼續讀書的話,我建議你要麼選擇讀到博士,要麼就選一個好大學的碩士。否則你三、五年後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
1,出國。不知道你說的是出國念書還是出國工作,假設是出國留學,首先你得有錢。出國念書是個很燒錢的事情,至少得准備個50W+,你還要做好長期勤工儉學的准備。當然你也可以去拿獎學金。如果你出口念不是超一流的常青藤名校,你要做好與國內985,211同學的競爭,常青藤也就清華北大高半個身位,甚至很多專業不如清華北大,畢竟清北可是14億人的超一流學府。PS:最近的計算機專業全球排名,清華已經超過MIT,排名全球第一。你需要好好權衡高昂的學費和回國的就業的競爭壓力。前幾天的一個新聞是,一個浙江小姑娘花了100萬+去國外讀個大學,回來只給她不到5K的工作。HR最愛問的一個問題「你和國內的研究生比,除了英語還有什麼優勢?」,如果是花大量錢去讀個三流大學,回國連英語還沒國內的同學說得好,那就是個徹底失敗的計劃。
當然國外讀書除了錢還是有很多優勢的,特別是很多隱形的財富。比如一流券商公司的實習機會是國內幾乎沒有的,當然你在國外也得特別優秀才拿得到,只能說比國內的同學多很多實習機會,而這些實習經歷特別為工作加分,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文化,讓你視野打開,還能讓你佔在國外的視野來觀察你曾經呆了幾十年的國家,可謂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你擁有真正的國際化視野。這是國內大多同齡人所沒有的。
2、考研,國內考研的成本相對較低,需要你花三個月到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成本來復習。你需要做的是好好和上一屆考研成功的學長聊一聊,我花了一年考了353分,算中上的成績吧。考研就是講效率,講毅力,講方法的一件事,千萬不能閉門造車。讀研的學費成本很低,大多都是學校的獎學金可以覆蓋全部或者大部分學費。你需要的完成畢業論文。
3,工作,你問了這么多,無非糾結的就是工作,讀研,讀博都得工作。所以,建議你花個兩個月去實習一下, 看看真正的工作是怎麼樣的。如果和心裡落差太大,無法解釋,那在考慮其他的事情。人的適應力很快的,你懼怕的是從學生轉換身份的迷茫吧。
6. 是找工作、考研還是出國,請大家給給意見
出國。
7. 出國留學回來和繼續考研哪個對找工作有幫助
還是出國留學好一些吧,雖然雙方都有找不到工作的,那是對待遇的要求不同吧,回雙方是沒有可比性的答,就像博士生和本科生都覺得不好就業是一樣的道理的。我同學今天又有兩個走了,去美國了,如果你要留學的話,我建議你咨詢一下正規的留學機構看一下畢業前景怎麼樣,因為專業不同的話,就業也會不一樣的,北京華恆教育還不錯,可以問一下。
8. 出國留學讀哪個專業回國後比較好找工作這次考研沒成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般來說,找工作,關鍵還是看個人的能力與經驗。
與讀的什麼專業,關系不大。
不過,相對而言,理工科還是比較容易找工作的,畢竟競爭沒商科、文科那麼大!
9. 對於找工作來說,是出國考研好還是讀國內的研究生好
首先抄,你是為了方便就業,不知你的就業目標為何,假如你要到北上廣謀求高層次發展的話那你讀了國外的名校是有競爭力的,但一定要是名校;假如你是想家鄉就近就業的話你讀個家鄉附近的學校即可,因為地方上的認可度高就好,當然要讀其他地區的話就要挑選大家都知道的名校了,就像蘇州大學在蘇州這邊可能會有人把他當好大學,但其他地區的人壓根就沒聽說過。
其次,你的經濟水平一般,這就決定了不管出國還是在國內,你都會面臨生活的壓力,當然如果是國外的名校申請到了全額獎學金的話那就放心的去讀吧。
最後,很重要的,決定了就不要再左右觀望了,因為你的命運只有一個。
10. 考研、找工作、出國,該怎麼選擇
在做決定之前問問自己最終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近幾年想成為怎樣的人?畢業後想擁有怎樣的生活方式,若干年後又想擁有怎樣的生活方式?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選擇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適合的選擇能夠與我們對於未來生活方式的願景實現短期和長期的匹配。我覺得是可以選擇考研的,在研究生准入門檻降低、本科生就業艱難的情況下,考研成了大學畢業生的一個集體性出路,「就業難」成了考研最大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