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能方面
A. 教育科學研究技能主要包括哪些 進行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的學術價值
⒈一線教師為什麼要進行課堂觀察——
⑴課堂觀察是一種課堂教學研究最經常、最基本的方法。
⑵課堂觀察是適合研究課堂教學情境的重要方法。
⑶課堂觀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⑷課堂觀察能為教育決策與教育評價提供依據。
⑸一線教師進行課堂觀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
歸根結底:改進課堂教學行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課堂觀察」是指教師通過對日常教學工作的觀察,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做相應研究,旨在共同探討一些具體的課堂教學方面的問題,經歷一種合作、對話、探究的專業體驗,從而提出一些對教學工作有幫助的建議。「課堂觀察」是一種科學工作方法,也是一種專業學習活動,同時還是一種合作研究活動。「課堂觀察」立足於教師的教學實踐,通過教師之間的專業合作,解決問題,分享經驗,並輔以專家的理論指導和幫助,能有效推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⒉一線教師進行課堂觀察的理念——教師的「課堂觀察」是什麼,即准確定位教師的「課堂觀察」的問題。課堂觀察對中小學教師來說意味著什麼?筆者認為它既不能等同於教師工作中的日常話語交互形式——「聽課或評課」,也不能等同於專家所謂的「課堂觀察」。
他們的不同主要在於目標指向。教師日常工作中的聽課往往與評課聯系在一起,聽課與評課的目的是為了對他人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因而聽課活動更多的指向他人;而中小學教師的課堂觀察,是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藝,因而更多的是指向自己。專家所進行的課堂觀察,一般以認識課堂、揭示規律、建構理論為目標,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向性。教師進行的課堂觀察,則是以提高實踐智慧為目標,有著極強的實踐指向性。因而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課堂觀察應是以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技藝為旨歸,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情境中進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構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
(四)課堂觀察的由來
課堂觀察源於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作為一種研究課堂的方法,發展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貝爾思於1950年提出的「互動過程分析」理論,他開發了人際互動的12類行為編碼,並以此作為課堂中小組討論的人際互動過程的研究框架。在某種程度說,貝爾思的研究拉開了比較系統的課堂量化研究的序幕。而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弗蘭德斯於1960年提出,後經他自己不斷修正的研究成果:課堂觀察「互動分類系統」,即運用一套編碼系統,記錄課堂中的師生語言互動,分析、改進教學行為,則標志著現代意義的課堂觀察的開始。隨著科學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不斷完善,編碼表、項目清單等科學、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錄音機、錄像機等媒體技術的發展,豐富了課堂觀察的手段與技術,使課堂觀察更具可操作性。但是,量化的課堂觀察在加深對課堂教學的描述和認識的同時,也無法克服它純技術的缺陷。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種志研究」(參見注釋)等質性研究方法開始走入課堂觀察。完整的文字描述(也叫「課堂素描」)呈現了課堂全貌,使原本被剝離出來的課堂事件、課堂行為回歸情境本身,研究者利用個人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可以更好地理解課堂、詮釋課堂。今天,人們探索、追求著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的融合。兩種性質不同的研究取向,從不同層面和不同方向豐富和充實了課堂觀察。兩種取向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已經成為課堂觀察發展的主流趨勢。
注釋:「人種志研究」—— ①定義: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交互作用」的實地調查研究。試圖在研究現場發現有意義的東西。可以應用於各種情境。②適用性:尤其適合於對社會群體、個體與群體所處的背景以及人際交往過程的研究。它是研究者在現場進行長期的觀察、訪問、記錄,針對所選擇的場所、針對自然發生的對象而作的研究。
B. 科學知識、技能的內化、升華有利於快速形成公民個人的科學能力
確實是這樣,因為通過一些基層理念基礎知識的g點,然後就讓人有更多的現實從小就會有更多的神經促教,就是近一步促進人的對新事物的接受,跟你所以就更提高人的科學能力。
C. 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技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的教學技能
1.科學思維與表達能力
2.書面表達能力
3.口頭閱讀能力
4科學提問能力
5.善於傾聽能力
6.講授能力
7.良好的板書能力
8.探究活動的組織能力
D. 現代科學技術的內容大體包括哪些方面
一、按照是否可物化為實物形態分類
按照是不否可以物化為實物形態,信息技術可 或分為「硬」信息技術和「軟」信息技術兩大類。硬信息技術是指各種已經或即將轉化為信息設備的信息技術,這類信息技術有時就是指各種具體的實物形態的信息產品,如復印機、電話機、電子計算機等;軟信息技術則是指那些不具明顯物質承擔者,但雙是人類在長期從事信息活動過程中積累而形成的有關信息處理的經驗、知識、方法與技能,如輿調查技術、信息組織技術、信息檢索技術、統計技術、決策技術等。
二、按照信息活動的基本分類
按照信息活動的基本,信息技術可以劃分為信息獲取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傳遞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信息檢索技術等。信息獲取技術把人們的感覺器官不能准確感知 或不能感知的信息轉化為人能古籍的信息,如氣象衛星、行星探測器等;信息處理技術是對信息進行分類、排序、轉換、濃縮、擴充的技術,如計算機技術等;信息存儲技術如印刷術、照相術、磁碟技術等。
三、按照人們日常所使用的信息設備的種類或其用途分類
按照人們日常所使用的信息設備的種類或其用途可分為電話技術、電報技術、電視技術、廣播技術、縮微技術、復制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眾多的門類。
四、按照信息系統功能分類
按歸信息系統功能分信息輸入輸出技術、信息描述技術、信息存貯和檢索技術、信息處理技術。
E. 成為一名數據科學家,需要具備哪些基本技能
數據科學家大多要求具備編程、計算機科學相關的專業背景。簡單來說,就是對處理大數內據所必需的容Hadoop、Mahout等大規模並行處理技術與機器學習相關的技能。
除了數學、統計方面的素養之外,還需要具備使用SPSS、SAS等主流統計分析軟體的技能。其中,面向統計分析的開源編程語言及其運行環境「R」最近備受矚目。R的強項不僅在於其包含了豐富的統計分析庫,而且具備將結果進行可視化的高品質圖表生成功能,並可以通過簡單的命令來運行。此外,它還具備稱為CRAN(The Comprehensive R Archive Network)的包擴展機制,通過導入擴展包就可以使用標准狀態下所不支持的函數和數據集。
F. 我國科學技術方面有哪些新成就
11月6日,世界著名的科學雜志《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向世界科技界介紹了中國科學家在基因科學方面的最新成就:他們獨立自主地完成了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序列圖譜(定名「炎黃一號」)的繪制和分析工作。此舉標志著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國際一流和亞洲領先地位再次得到了確認。
在7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承擔此項任務的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建介紹說,這一長達7頁的長篇論文描繪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全基因組圖譜,測序數據總量達到1177億鹼基對,基因組平均測序深度達到36倍,有效覆蓋率高達99.97%,變異檢測精度達99.9%以上。
2007年10月,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完成了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序列圖譜「炎黃一號」的繪制。
《自然》雜志對中國科學家的成就表示了高度肯定,專門派出代表Felix Cheung到會祝賀。他表示,人類基因組就像是一部網路全書,對於回答有關人類發育和生理,醫療健康和進化等一切問題必不可少。華大基因繪制的基因組圖譜對於佔世界人口20%多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說,「炎黃一號」之所以受到高度評價,一方面,在於它為中國人的個體化醫療打開了大門。基因組序列中蘊含了控制人類生命活動的種種信息,決定了發色、身高、體重等生物學性狀,也對人類疾病與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廣泛威脅中國人民生命健康財產的常見重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都具有特定的遺傳學基礎。
中國人具有自己獨特的遺傳背景,在疾病易感性和葯物反應方面與其他族群存在顯著差異,導致許多對白種人群有效的葯物等醫學研究成果不能夠應用於中國人群。「炎黃一號」作為中國人參照基因組序列,從基因組學上對這些差異做出了解釋,對中國的基因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據悉,《自然》雜志創刊於1869年,是世界上引用率最高、最著名的科學期刊之一。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是致力於公益性研究的事業單位,擁有世界水平的技術平台和人才隊伍。目前,該院正在進行「炎黃計劃」「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及「國際大熊貓基因組計劃」等重大項目。
【加入收藏】 【復制本頁面地址】 【大 中 小】 【列印】【關閉】
上一篇:我國殘疾人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下一篇:
G. 科學技術對人們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x0d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從近代產業革命發生以來,科學技術所顯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會功能,也是科學技術的主要社會功能.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志.\x0d(2)科學技術促進經濟增長\x0d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生產的一切要素包括工具、工藝方法、控制手段、勞動者的技能和智力水平等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經濟增長的三要素即增加勞動力、增加投資、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已成為最起關鍵作用的要素.事實表明近幾十年間有些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三分之二來自技術進步.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決定著國家的經濟實力,發展中國家要成為經濟發達國家,必須依靠科技進步.\x0d(3)科學技術促進精神文明建設\x0d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發明,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上科學曾經在反對宗教神學的統治中起著解放人們思想的重要作用.今天,仍然有必要在全體公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用科學技術戰勝迷信、愚昧和貧窮,促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向前發展,才能使事業興旺,民族強盛.\x0d(4)科學技術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x0d一部科學技術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文明史.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科學技術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從長遠的觀點看,力爭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處於最佳狀態,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職能之一.
H. 你認為進行防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仿生學是研究生物系統的結構和性質以為工程技術提供新的設計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學。
I. 英語翻譯。最好是有小學科學教學基礎的。關於科學技能方面的東西。謝謝。
通過識別生成問題或者探索問題。
J. 科技技能包括哪些
生物科學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邊沿學科,是社會科技發展的產物。雖然是新興事物,可是它的出現和存在是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將在國家、社會的發展進步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全國已經有一百多所高校設立了生物科學專業,像如中國科技大學和 北京大學等重要綜合性大學,並且也提供了相應的進一步深造的機會。
國家、社會對這個專業是有需求的,也很重視,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很可觀的,但是,具體到個人的就業情況來說,還是存在一些客觀的問題,下面我們來進一步分析一下。
專業和前景分析
生物科學專業包括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方向,這些專業學科主要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學生將受到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進而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與管理的基本能力。
其核心課程主要包括了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普通生態學等學科;必修課程則包括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大學數學、大學物理學、生物統計學、發育生物學、生物技術概論、進化生物學等。
從就業方向來看,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可以到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也可以到工業、醫葯、食品、農、林、牧、漁、環保、園林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另外,生物科學專業的科技含量要求較高,因此對於這個學科的學生來說,選擇繼續深造對於以後從事專業的科學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分析:生物科學專業是一個處在上升過程中的專業,發展機會會不斷增加。這個專業的學生畢業後面臨的地區性擇業差異和專業能力、文憑他們求職過程中的重要性。
地區性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狀,發達的大城市發展這個產業的基礎和需要,正式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對於就業來說自然是較好的選擇。邊遠、中小城市則處在起步或萌芽的狀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逐步發展。
這個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一方面,好的科研、企業單位是理想的擇業對象,可是其要求自然也比較高,本科生的競爭優勢不是很強,各個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基層單位就業容易,可是條件差,發展也不太理想。對於求職來說,文憑其實只是一小方面,招聘單位對文憑作出規定,無非也是希望應聘者有更高的專業能力。所以說,專業知識、能力過硬才是最重要的條件,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的鍛煉、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也是增強競爭優勢的方法。
生物科學專業發展方向
生物科學專業是科學領域的新興行業,任何一個行業的存在和發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然會牽動相關行業的共同發展,所以它的方向也不會是單一的。這也決定了,本專業的學生其就業方向也不會是單一的,有一定的選擇范圍。
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可以從事的工作,在文章開始也提到了可以到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也可以到工業、醫葯、食品、農、林、牧、漁、環保、園林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科研管理和教育工作兩大類型。從事不同的工作,其性質不同,對從業者就有不同的要求。
分析:從事不同的工作不僅要看自身的專業能力,還應該注意自己的性格因素,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從事技術研究需要沉穩、細致的性格,內向的人更適合;從事相關的管理工作,不僅要細致耐心,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這更加適合開朗外鄉的人;而從事教育工作則最好兩者兼備,既可以安靜、仔細的研究專業課程,又能夠調動別人的情緒和積極性。所以,畢業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要注意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
科研管理類:
首先來看科研類,在科研機構或企事業單位從事科學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等工作,對本科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本身這種崗位對從業者的專業能力要求就較高,招聘方對文憑等各個方面考慮的也是非常細致,尤其是比較權威的機構,在這方面的要求會更高。所以,這種崗位雖然待遇優厚卻是機遇難求。
再看管理類,有些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都設立了與生物技術有關的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崗位。這些崗位與科研崗位相比,雖然也重視應聘者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把握和運用,但在文憑等其他環節沒有過多的嚴格要求,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分析:求職要有好的目標,但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量力而行,注意培養自身的能力。從事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是本科生比較理想的就業方向,現有的專業知識在這方面的運用已經符合要求,更容易得到招聘方的認可。
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必須注意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否則求職很難有突破。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的實驗技能自然無需多說,包括了基礎的數學、物理、化學和相關的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等。同時還應該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了解國家科技政策、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了解生物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還要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更新知識的能力,外語和計算機等必備知識技能應達到規定的等級水平。
專業能力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環節,比學歷更加實用,應該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有針對性的鍛煉能力。從事生產管理,就要在專業技能過硬的基礎上,加強管理方面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的拓展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
教學工作:機會在增加
隨著社會對生物科學行業需求的增加,國家對本專業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對這個專業的教學自然要有更高要求,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增設這個專業,對專業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自然會增加。而且,科技的進步更新是很快的,教育工作者也存在更新的趨勢,這對畢業求職者來說也是很好的機會。
分析:現在看來,生物科學專業的本科生,畢業後從事教學工作的人還很少,幾乎沒有。原因是,本科畢業留校任教本身就有難度,特別是像這種科技含量較高、專業要求較高的。
從事這個專業的教學工作,不僅是要求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還應該有較強的戰略眼光,要長遠還要有把握事物進展動態的能力。這樣才能有專業的指導性,這在教學工作中是很重要的。
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學一會一的層次上,還應該懂得舉一反三,深刻的思考問題形成的原因,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還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導師的教學思路,為以後從事的工作打好基礎。
地區發展和薪酬情況
對於生物科學專業來說地區性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一個問題,前端科技的發展已經濟實力和實際需求程度為基礎。而這些條件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大城市經濟發展迅速,相應的新需求不斷增加,這為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可能性。中小城市在這個方面的發展則相對緩慢一些。據統計數據顯示,生物科學專業在就業求職的學生中,有80%以上的人選擇在北京、上海及重要的省會城市工作,認為留在大城市對本專業及個人以後的發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機會,如果去基層單位,不僅待遇低,也很難有提高的機會。
事物都必然存在兩面性,新興產業尤其是這種對專業技能、科技含量要求較高的專業,在日趨發展壯大、就業熱門的同時,其就業競爭也日趨激烈,而且「門檻」也比較高,本科畢業在文憑方面已經不是優勢。據最新數據顯示,生物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有高於80%的人選擇考研深造,因為本科畢業想要找專業對口的好工作還是比較困難的。選擇去基層工作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可是待遇太低,平均月收入達不到1000元,而且基層單位一般在小城市甚至是偏遠地區,考慮到以後個人的發展也未必是好的選擇。另外就是選擇進入本專業的科研院所或生物領域的企業,兩者的工作環境和待遇都不錯,月收入平均可以達到3千~6千元不等,當然還有更高的,這也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競爭力的問題。
謝謝採納